碧桂园兴国扶贫人:行走在红色故土的执着与守望
12月13日起,碧桂园携手抖音展开精准扶贫农产品发现之旅“守味家乡”公益计划,活动通过抖音平台美食互动引发网友为“家乡扶贫特产”打CALL。赣州市兴国县“百县千红新农人”培训会场上,学员们正拿着手机研究抖音、微博、秒拍等新型社交平台,创作着属于自己的网红作品。这群人里有村第一书记、退伍军人、合作社理事长等,他们有个新称号,叫“乡村农红带头人”,他们正开创着社交扶贫新模式。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启动了全面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等9省14个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主动承担14县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
追寻红色印记
扶贫人的初心不变
兴国烈士陵园中,两万三千余名烈士的名字镌刻在一座石碑上,沿着一个个英魂看过去,一排又一排,一列又一列,方军想找到自己太爷爷的名字。方军,红军后代,是土生土长的兴国人,也是兴国县的一名碧桂园扶贫人。
方军的太爷爷是一名信息联络员,在前往均村乡送重要情报时被敌军杀害,享年31岁。方军说,他并不知道太爷爷当时面临的处境有多危急,也不知道他牺牲的那一瞬间有没有想到在家中等待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但他想太爷爷肯定愿意这么去做,他的坚定、他的决心、他的付出是值得的。
家里祖辈父辈们一直牢记自己的红军后代身份,传承这一份勇气与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和高要求教导后辈,不愿辱没了这一份红军精神的传承,这份传承早已成为了一种家庭文化和积淀。
提及加入碧桂园扶贫队伍的原因,方军说,是源于祖辈这份信念和红军精神的实践。加入碧桂园扶贫队伍之前,方军做过农村电商销售和电商培训,但这么做只能让部分能生产出较高品质农产品的村民受惠,想帮助更多人,方军明白,还需更大的平台和多元化的方式。
从5月末到现在,半年的时间,方军和团队一次次下乡,访贫问苦,联系各方资源,为扶贫争取更多的可能;他们开起了扶贫招聘会,办起了技能培训,发稻种,种苗木,甚至养起了“老鼠”(竹狸)……不负众望,方军也由此获得兴国县2018年“扶贫济困好青年”荣誉称号。
兴国县的脱贫任务很重。薄薄的两页帮扶协议,却承载了数万家庭几代人的命运。为了更清楚当地贫困户实况,因地制宜谋划扶贫项目,碧桂园兴国县扶贫负责人、现任碧桂园集团广清区域副总裁黄田,常常自己开车八九个小时从佛山到兴国开展工作。
像黄田、方军这样的专职扶贫人,碧桂园有百余名,遍布全国。时代催生发展,使命呼唤担当。碧桂园扶贫人深知身上的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
产业扶贫植根基
工作生活有可为
贫困户致贫的理由可能各不相同,比如因为生病负债、意外伤残、家庭变故或者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困难等。但总的来说,这些贫困群体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是曾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
刘阿姨是兴国埠头乡龙砂村的一名贫困户,独自抚养两个智力障碍的儿子,维持着一个残破不堪的家,至今已经16年。2002年,刘阿姨正值壮年的丈夫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给这个本就无比困顿的家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望着简陋破败、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的家,望着已经成年,却没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两个儿子,刘阿姨每天唉声叹气,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最终还是因为顽强的母爱坚持活了下来。
碧桂园兴国扶贫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刘阿姨时,她的眼里没有生机,整个人身上感觉不到任何的希望,她也不愿与任何人打交道。后来村里的碧桂园苗木扶贫基地建成,邀请贫困户刘阿姨来上班,刚开始刘阿姨不相信竟然有这等好事,非常抗拒。碧桂园兴国扶贫工作人员连着几天下班后去刘阿姨家清理杂物,鼓励刘阿姨来做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打动了她,她开始来到了苗木基地和更多贫困户一起参与工作。

碧桂园苗木扶贫基地首期116.4亩,种植苗木品种38个,近34万株,带动贫困户务工2875人次,发放工资20余万元,目前已出售货值近20万元。融入了集体,也获得了更多可持续性的扶贫收益,现在,刘阿姨家的生活得到了大大改善,整个人开朗很多,也会和大家有说有笑。
碧桂园长期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今年5月与兴国县结对帮扶至今,除了苗木扶贫基地,碧桂园还多维度深入开展了水稻产业、竹狸(俗称竹鼠)产业、灰鹅产业等多项产业扶贫工作。
11月中旬,杰村乡韶溪村200亩高标准示范农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很快完成机械化收割。兴国县晚稻产业扶贫项目总面积594.2亩,包括3个乡镇4个深度贫困村,由碧桂园免费发送种子,并邀请碧桂园现代农业公司的博士来给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优先雇佣贫困户务工,增加贫困户就业渠道,该项目共惠及贫困户53户214人。之后,收获的大米将依靠碧桂园社区新零售店凤凰优选以及扶贫品牌“碧乡”进行品牌转化,并在多个渠道上架销售。

竹狸产业扶贫项目按照“借苗你养→赚了归你→再借再养→勤劳致富”的运营模式,联结起北胜村未脱贫的31户贫困户106人。碧桂园无偿出资36万元兴建占地700平方米的竹狸基地,可养殖竹狸2000只。生态竹狸运营模式现已从1个深度贫困村复制到4个深度贫困村,专业养殖基地也增加到3个。
兴国县素有“灰鹅之乡”美称,灰鹅养殖历史悠久,兴国灰鹅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扶持兴国特色灰鹅产业,碧桂园提供借资授信、技术培训和农户补贴,投入20余万元,共联结帮扶隆坪乡266户贫困户。
同时,碧桂园还在兴国落地了三个红色教育扶贫项目,通过兴国红军子弟奖学金、结对帮扶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项目,关注红军后代,阻断贫困代际传播。首期兴国红军子弟奖学金共发放21.3万元,75名贫困红军后代学子受助。据悉,该奖学金共举办5年,每年帮扶困难学生75名。
截至11月底,碧桂园已帮扶兴国县13810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35元以上。
消费有温度
扶贫接力加速度
近日,谢金漂早早来到店里,整理货架,检查店内情况,为开门营业做准备。他来自兴国县高兴镇一个贫困户家庭,左手先天残疾,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没有沮丧和退缩,凭借超乎常人的努力考入大学,在学校虽然有人会投以异样的眼光,但是他从未放弃,努力学习直至毕业。毕业后,他曾连续面试28家公司,却因为身体残疾无一成功。
除了多项造血式产业扶贫项目,碧桂园还通过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实现就业扶贫扶志,现已举办5场招聘会,提供600余个岗位。今年7月份在碧桂园集团兴国扶贫专场招聘会上,谢金漂成功应聘入职成为凤凰优选兴国店店长。

凤凰优选江西首家扶贫店落址兴国县,其中还特别开辟了“扶贫产品专柜”,用于展销兴国县的特色农副产品,实现产销对接。茶油、兴国鱼丝、酱板鸭、红薯干等独具兴国特色的扶贫产品十分引人注目。

为竭力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助力兴国特色产品销售,兴国扶贫工作人员更是当上了“推销员”,在广州天河CBD维多利广场、碧桂园凤凰城社区等地开展了十余场扶贫农特产品展销会,联动数十万碧桂园员工、业主等一起接力扶贫。
最近,一首《沙漠骆驼》的歌曲火遍网络。有人将它改编成扶贫版《沙漠骆驼》,“扶贫之路悠悠,道不尽喜怒哀愁,只有那群骆驼奔忙依旧”,扶贫路上的碧桂园扶贫人,正如那沙漠骆驼,踏黄沙,冒风寒,寻良策,一往无前,相信他们终将带领贫困户脱离贫困沙漠,到达致富绿洲。(王宗 文/图)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04:11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03:58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03:58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10:31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10:31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10:08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10:08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10:08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10:08
-
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10:08